欢迎使用中海达ZTS-121R4全站仪使用说明书,本说明书对如何安装、设置和使用该产品进行描述。说明书中示例的图片、图标等与实物有差异,请以产品实物为准。为了您能更好的使用中海达ZTS-121R4全站仪,建议您使用前仔细阅读本说明书。
中海达ZTS-121R4全站仪特点:
功能丰富——本系列全站仪具备丰富的测量应用程序,同时具有数据存储功能、参数设置功能等,适用于各种专业测量。
1、绝对数码度盘
配备绝对数码度盘,仪器开机即可直接进行测量。即使中途重置电源,方位角信息也不会丢失。
2、强大的内存管理
大容量内存,并可以方便地进行文件系统管理,实现数据的增加、删除、传输等。
3、免棱镜测距
该系列全站仪均带有激光测距的免棱镜测距功能,可直接对各种材质、不同颜色的物体(如建筑物的墙面、电线杆、电线、悬崖壁、山体、泥土、木桩等)进行远距离、快速、高精度的测量。对于那些不易到达或根本无法到达的目标,应用免棱镜测距功能可以很好的完成测量任务。
4、特殊测量程序
该系列全站仪在具备常用的基本测量功能之外,还具有特殊的测量程序,可进行悬高测量、偏心测量、对边测量、放样、后方交会、面积计算、道路设计与放样等工作,可满足专业测量的需求。
5、可换目镜
本仪器目镜为可换目镜,可方便配备弯管目镜,便于用户观测天顶方向及高层建筑的测量。
6、激光下对点可选
方便的站点指示功能,便于设站。
中海达ZTS-121R4全站仪使用注意事项:
1、日光下测量时应避免将物镜直接对准太阳。建议使用太阳滤光镜以减弱这一影响。
2、避免在高温和低温下存放仪器及在温度骤变时使用仪器。
3、仪器不使用时,应将其装入箱内,置于通风干燥处,并注意防震、防尘和防潮。
4、若仪器工作处的温度与存放处的温度差异太大,应先将仪器留在箱内,直至适应环境温度后取出仪器使用,以获得良好的精度。
5、若仪器长期不使用,应将电池卸下分开存放。并且电池应每月充电一次,以延长电池的寿命。
6、运输仪器时应将其装于箱内,运输过程中要小心,避免挤压、碰撞和剧烈震动。长途运输最好在箱子周围使用软垫。
7、架设仪器时,尽可能使用优质木脚架以保证测量稳定性提高测量精度。
8、为了提高免棱镜测量的精度,请务必保持物镜头的清洁。外露光学器件需要清洁时,应用脱脂棉或镜头纸轻轻擦净,切不可用其它物品擦拭。
9、仪器使用完毕后,应用绒布或毛刷清除仪器表面灰尘。仪器被雨水淋湿后,切勿通电开机,应用干净软布擦干并在通风处放一段时间, 使仪器充分干燥后再使用或装箱。
10、作业前应仔细全面检查仪器,确定仪器各项指标、功能、电源、初始设置和改正参数均符合要求时再进行作业。
11、若发现仪器功能异常,非专业维修人员不可擅自拆开仪器,以免发生不必要的损坏。
12、免棱镜型全站仪发射光是激光,使用时不能对准眼睛直射。
中海达ZTS-121R4全站仪使用说明书目录:
1 仪器用途 1
2 仪器各部件名称及其功能 2
2.1 各部件名称 2
2.2 键盘功能与信息显示 4
2.3 基本测量模式下的功能键 7
2.3.1 角度测量模式 (共有三个菜单页面)7
2.3.2 距离测量模式 (共有两个菜单页面)8
2.3.3 坐标测量模式 (共有三个菜单页面)9
2.3.4 测存的说明 10
2.4 星(★) 键模式 10
3 初始设置 12
3.1 开/关机 12
3.2 设置垂直角和水平角的倾斜改正 12
3.3 设置测距目标类型 12
3.4 设置反射棱镜常数 13
3.5 回光信号 13
3.6 设置大气改正 14
3.6.1 直接设置大气改正值 14
3.6.2 由温度和气压计算大气改正 15
3.7 大气折光和地球曲率改正 15
3.8 设置角度最小读数 16
3.9 设置自动关机 16
3.10 设置水平角蜂鸣 16
3.11 设置仪器常数 17
3.12 选择数据文件 17
4 测量前的准备 18
4.1 仪器开箱和存放 18
4.2 安置仪器 18
4.2.1 利用垂球对中与整平 18
4.2.2 利用对中器对中 20
4.3 电池的装卸、信息和充电 20
4.4 反射棱镜 21
4.5 基座的装卸 22
4.6 望远镜目镜调整和目标照准 22
4.7 字母数字的输入方法 22
4.8 U 盘使用注意事项 25
5 角度测量模式 26
5.1 测存 26
5.2 置零 27
5.3 置盘 27
5.4 锁定 27
5.5 复测 28
5.6 坡度 29
5.7 H 蜂鸣 30
5.8 左/右 30
5.9 竖角 30
6 距离测量模式 31
6.1 测存 31
6.2 测量 31
6.3 模式 32
6.4 偏心 32
6.5 放样 32
7 坐标测量模式 34
8 偏心测量功能 38
8.1 角度偏心测量 38
8.2 单距偏心测量 39
8.3 两距偏心 41
8.4 平面偏心测量 42
8.5 圆柱偏心测量 44
9 菜单操作 46
9.1 数据采集 46
9.1.1 操作步骤 46
9.1.2 数据采集文件的选择 47
9.1.3 测站点和后视点 47
9.1.3.1 设置测站点的示例 48
9.1.3.2 设置方位角示例 50
9.1.4 进行待测点的测量 52
9.2 放样 53
9.2.1 点放样 54
9.2.2 极坐标法 57
9.2.3 后方交会法 58
9.3 文件管理 62
9.3.1 文件维护 62
9.3.2 文件导入 65
9.3.2.1 从串口导入 66
9.3.2.2 从 USB 导入 67
9.3.3 文件导出 68
9.3.3.1 从串口导出 69
9.3.3.2 导出到 U 盘 70
9.3.3.3 MiniUSB 导出 71
9.3.4 格式化盘 71
9.3.5 盘信息 71
9.3.6 更新程序 71
9.4 应用程序 74
9.4.1 悬高测量 75
9.4.1.1 “输入目标高”模式75
9.4.1.2 “无需目标高”模式76
9.4.2 对边测量 77
9.4.3 Z 坐标测量 79
9.4.4 面积测量 80
9.4.5 点到直线(点投影)测量 82
9.4.6 道路 84
9.5 参数设置菜单 84
9.6 参数校正菜单 85
9.6.1 校正指标差 85
9.6.2 X 轴校正补偿误差 86
9.6.3 Y 轴校正补偿误差 87
9.7 仪器常数 87
9.8 选择编码文件 87
9.9 格网因子 87
9.10 通讯接口 88
10 道路 90
10.1 道路输入 90
10.1.1 水平定线 90
10.1.1.1 元素法 90
10.1.1.2 交点法 92
10.1.2 垂直定线 94
10.2 道路放样 95
10.2.1 道路文件选择 96
10.2.2 设置站点和设置后视点 96
10.2.3 道路放样 96
11 检验与校正 99
11.1 管水准器 99
11.2 圆水准器 99
11.3 望远镜分划板 100
11.4 视准轴与横轴的垂直度(2C)101
11.5 竖盘指标零点自动补偿 102
11.6 竖盘指标差(i角) 和竖盘指标零点设置 102
11.7 对中器 103
11.8 仪器加常数(K)104
11.9 视准轴与发射电光轴的平行度 105
11.10 无棱镜测距 105
12 技术参数 107
附录 A 文件传输格式说明(本机格式)110
附录 B 双向通讯说明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