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点在施工过程中经常会遭到破坏,根据需要及时恢复、加密控制点,现阶段大部分控制测量的方法是采用GNSS静态网观测,但对于个别点位的恢复采用GNSS静态网难免大动干戈,此时,精密导线的优势得以足够的体现。本项目以湖南常益长高铁项目增补控制点为背景,演示徕卡TS15P全站仪在施工过程中的坐标转点精密测量的实施。
一、项目背景
项目已施工到承台部分,部分墩身已经开始实施,三座跨线桥全部为挂篮施工的连续梁桥,精度要求较高。
项目为三座连续梁桥,每座桥间隔几百米,无法一条导线穿插,每座桥长度不过一百多米,每座桥一般为四个桥墩。目前已有控制点应为前期施工单位加密增设的控制点,部分点间通视或不通视,难以组成到附合导线网。
二、布点方案
点位布设以满足桥墩为主,兼顾观测承台,结合项目施工工期,本次加密应为唯一 一次,或后期加密也是在本次加密的基础上实施,因此点位精度要求较高。
根据现场条件,每座桥新布设2个点左右。由于原有控制点数量有限,现场仅能实现支导线,为了控制精度,仅支出一个点,确实需要支出2个点时,也应仅作为承台放样的控制点。
三、观测仪器
Leica TS15P全站仪,精度足够满足该桥梁的平面位置精度。配到的为原装Leica基座+单棱镜。
四、观测方案
采用GNSS静态网不现实,且无任何精度优势,仅能采用支导线,为了控制精度、增加成果可靠度,采用左右角观测,部分比较长的边长,观测四测回,短边观测两测回。
五、测量成果
由于是支导线观测,无法检测点位精度,仅能从左、右角差值、往返边长观测差值来判断。
六、总结结论
1 根据现场观测数据可以判断,点位精度应有足够保障,相比后方交会、极坐标法测量无论是在精度、可靠度上均有极大的提高,但外业观测员应有足够的经验。
2 由于是临时性测量,没有打印专用记录表格,实际影响也不大,只是有些不太适应。
3 在遇到有风天气时,一定要踩紧脚架,才能确保测回内气泡不会跑偏。
4 本次没有采用多测回软件观测,效果较索佳的自动化观测要好很多,原因应该是索佳的自动照准精度没有精确校准。
5 实际上,采用的仪器、基座如果相同,在短距离内采用极坐标测量与按导线测量,其坐标结果差异不会大于3mm。